Writer's note: 本文為「2013年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台南場主題展「府城風景」的策展論述,已刊於該展畫冊之中。
*****
府城風景:台南的華麗與哀愁
高森信男
壞れた街
敗北の地表に署名する人人は
口笛を吹き、空なる貝殼は
古い歷史を歌い、土も、家も
樹も、アロマの瞑想を愛し、
秋蝶のあがる夕べよ!
バルカローラを唄う芝姫に
故里の愁嘆は青い
毀壞的城市
簽名在敗北的地表上的人們
吹著口哨,空洞的貝殼
唱著古老的歷史、土地、住家和
樹木,都愛馨香的瞑想
秋蝶飛揚的夕幕喲!
對於唱船歌的芝姫
故鄉的哀嘆是蒼白的
-水蔭萍(楊熾昌),出自其連篇詩作《壞れた街:Tainan
Qui Dort》(毀壞的城市:台南已睡著),1936年5月刊於《台南新報》
水蔭萍(楊熾昌)其超現實主義詩作所描寫的風景(landscape),正是1930年代台南的風景。透過他頹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曾經繁華、擁有古老文化,然而已然頹敗、徒留空殼的城市風景 (urban landscape)。水蔭萍所描述的台南之所以如此頹敗,某種層度上是在描述日本殖民地人民的精神狀態。清治末期開始,台灣的政治中樞就從台南北移至台北;至日治時代中期以降,台南逐步的褪去其在台灣的經濟地位;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台南的傳統文化底蘊,也在很長的一段期間被現代的喧嘩聲所掩沒;直至近日,台南作為台灣文化首善之都的地位,才逐漸的被重新重視。
對於各地的美術史而言,風景畫一直是建構地方特質最快速的途徑。從美國、丹麥到馬來西亞,風景畫在各國現代藝術史的建構中,一直扮演著打造本土性的重要位置;不意外的,風景畫也在台灣美術史中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風景畫是一種具備西方現代性(western
modernity)的觀察方法學;日治時代所引入的西洋風景畫描繪法,透過理性的觀察、敘述和視覺再現,讓台灣的視覺文化脫離了中國繪畫訓練的視覺符號化傳統;但也正因為這個背離,台灣人開始透過繪畫,觀看到本土的風景:包括了光影、濕度、植物、建築、色彩。透過風景畫這個媒介,台灣文化同時朝向現代化和本土化的方向邁進。
張炳堂 / 禮門 / 1995 / 20F / 油彩畫布 / 郭建陽先生收藏
CHANG, Ping Tang /
Li Gate (Gate of Rites) / 72.5×60.5 cm / oil on canvas / collected by Mr. GUO,
Chien-Yang
|
當美術家用這種現代性的技法來面對古都時,除了必然生產出鄉愁之外;這些美術家也找到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她們必須同時面對舊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生產兩個議題。生於日治時代,甫於2013年逝世的前輩畫家張炳堂,傳承了顏水龍、廖繼春及郭柏川等人所開創的台灣現代繪畫。張炳堂直至90年代、21世紀,仍舊勤於現代主義式的風景畫創作,在廟宇繪畫尤下功夫,日復一日的,嘗試保留和實踐日治時代所開創的繪畫風格,來鑽研府城風景的「色彩」。
也許台灣美術的傳承,於戰後不停的處在斷裂的狀態;但是當代年輕畫家,並未對同樣的題材失去興趣。畫家郭芃君雖然並非台南人,但她善用定居於台南的日子,以科學化的分析手法,來分析出台南常見的戰後現代民居,其用色方法和配色邏輯;郭芃君據此研究成果描繪出一幅幅帶著獨特風格的台南都市風景。郭芃君的作品,其重要之處不僅是開創新的色彩邏輯,還詳實紀錄了台南於戰後現代化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新風景」。相較於前面兩位畫家,林書楷的繪畫作品雖然同樣用色大膽、繽紛,但是他的畫作並非用來再現寫實景觀,而是用來壓縮台南的歷史、俗民文化及宗教上的景觀。正如同水蔭萍的詩作,這種將歷史圖騰拆解後再進行重組動作的創作過程,其所呈現出來的超現實景觀,在某種層度上,反而是更貼切的反映了古老都市在現代歷史和現代產業發展中的真實面貌。
另外,本展也同時引入外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嘗試增加對於台南風景的觀看角度。越南藝術家吳氏垂緣和台灣建築家林信和的合作創作計劃,嘗試對台南地區的越裔配偶社群進行研究和探勘。吳氏垂緣的纖維編織創作,標示了今日「大台南」的每個行政區,都找的到越裔配偶社群。而她則和林信和進行了一場「假結婚」的創作,來體驗越南新娘的心理處境。吳氏垂緣和林信和的創作擴張了本展對於風景的解釋,讓風景不僅是建築和自然景觀的再現,同時觸及了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和社會地景(social landscape)。本展展出之藝術家,其各具不同特色和技法的作品,共同描繪了沉睡古都的哀愁,但也同時召喚了沉睡古都的華麗;正因這個召喚,古都將不再沉睡,古都將從歷史的巢穴中甦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