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已發表】2012光州雙年展「圓桌」:複數陰性的歷史書寫

Writer's note: 本文已發表於2012年十一月份之《藝術家雜誌》雜誌(No. 450),頁271-277。為一篇較為中規中矩的展覽介紹文章。


*****

2012光州雙年展「圓桌」:複數陰性的歷史書寫

文/高森信男

光州雙年展主展場外觀

光州雙年展展覽現場


  在亞洲擁有悠久傳統的光州雙年展於本屆的策展策略佈局上引起了全球藝壇的注目,前兩屆光州雙年展透過邀請明星級的西方策展人而聞名於世。然而在2012年,本屆的「圓桌」一反其道,邀請了6位來自亞洲不同地域的女性策展人來進行共同策展的工作。這六位策展人分別是來自印度的萳西.阿達扎尼雅(Nancy Adajania)、來自卡達杜哈的阿拉伯現代藝術美術館(Mathaf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瓦姍.阿爾-庫戴立(Wassan Al Khudhairi)、日本森美術館首席策展人片岡真實(Mami Kataoka)、來自韓國的金宣廷(Sunjung Kim)、來自中國的盧迎華(Carol Yinghua Lu)以及來自印尼的愛莉亞.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這六位策展人除了來自於截然不同的地域、背景之外,雖然其中有經驗豐富的年長策展人,如瓦姍和愛莉亞皆出生於1980年,為六人中最年輕者。因此該策展團隊的組成,同時也是一個跨世代的實驗。

利可利特.提拉凡尼哈 《無題2012(我們至少應該再嘗試想像未來一遍)(記念Julius Koller)》鏡面不銹鋼 108*60*30英吋*14 2012
利可利特.提拉凡尼哈 《無題2012(我們至少應該再嘗試想像未來一遍)(記念Julius Koller)》鏡面不銹鋼 108*60*30英吋*14 2012
徐道濩 《拓印計劃2-光州劇院的企業住屋》(Rubbing Project II – Company Housing of Gwangju Theater 複合媒材 2012

徐道濩 《在此之間飯店》 複合媒材 2012

全球藝壇拭目以待的策展實驗室

  國際藝壇普遍都對這次的合作感到好奇,因為這次採取史無前例的多策展人合作方案。接受訪問的印尼策展人愛莉亞表示,這次的合作的確在一開始就充滿了困難,所有人的教育養成背景,乃至於對政治、藝術的信念皆南轅北轍。然而這正是「圓桌」的精神,六位策展人以學習傾聽彼此的話語,了解彼此了差異,來取代爭奪主導權,最後本屆的光州雙年展還是成功的達成任務。策展人愛莉亞表示:「我覺得本次的實驗已經超越了策展本身,本屆光州雙年展甚至成為可以向當代展覽生產提問的大問句。同時我們也開始挑戰參與雙年展的藝術家們,要求他們開始學習和其他創作者合作,因為如果連我們都可以合作,其他藝術家為什麼不行?」然而本次的多策展人規劃方式,卻也容易讓人誤認為本次的雙年展嘗試要去建構單一的「亞洲」主體性。六位策展人在合作的初期就意識到了把展覽導引至「亞洲性」的危險性,這種導引會讓展覽附庸於亞洲民族主義,並且會使作品論述流於單一。六位策展人也在合作的過程中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之大,已經使展覽不可能再用傳統單一策展人或單一論述的觀點來強加在近百位藝術家及作品身上。因此到了最後,六位策展人分別提出六套子主題及六份論述如下:阿達扎尼雅提出了「集體登錄和退出」(Logging In and Out of Collectivity),從印度學派的後殖民論述的脈絡出發,連結到藝術家及群眾意識如何在歷史時間點中驟然出現;瓦姍提出較為白話但卻對中東文化論述來說極為重要的題目,「重新思考歷史」(Re-Visiting Histories);片岡真實則企圖用「臨時聚會」(Transient Encounters)來討論雙年展本身,並採用了佛教和東亞傳統文化的敘述概念來論述這次的多策展人合作機制;金善正則著眼於光州城市本身的歷史,以及光州民主運動這件和雙年展創立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依此提出「親近性、自律性、匿名性」(Intimacy, Autonomy and Anonymity)。金善正的策略也矯正了雙年展長期以來被詬病之處,也就是雙年展置身於光州該城的歷史脈絡之外;盧迎華則是透過「向個人經驗回歸」(Back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這子題來想像集體國族主義瓦解之後的中國、乃至全球的未來可能性;最後,愛莉亞則透過「靈活性對時空的影響」(Impact of Mobility on Space and Time),來為亞洲新興國家新世代的精神狀態,以及全球化和地域之間的文化角力作了個註腳。

法依夏爾.巴格利薛 《聖諭計劃》(The Massage Project 錄像 185分鐘 2010
西京人 《歡迎來到西京:西京入出境服務》(Welcome to Xijing: Xijing Immigration Services 複合媒材 2012


雙重陰性書寫

  這六個子題的定義並不代表光州雙年展成為六個分離的平行展覽,六位策展人僅是放棄、背叛父權式的單一書寫邏輯,並且認清要建立單一論述的不可能性。六位策展人從未放棄透過合作來發展論述:她們透過了各自的論述體系去創造一種更開闊的合作空間,並且讓作品得以有多重的詮釋面向。事實上,來自不同子主題的作品在展場中交叉呈現,最後形成了一個複雜的整體,忠實的呈現了亞洲的多元敘述模式。雖然透過現有的會議記錄,可以看到包括萳西等人在內,部份較為年長的策展人無法接受這個展覽勢必將會透過媒體及觀眾,把「亞洲」和「女性」兩個標籤加諸在六位策展人身上。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當我們得以撇開東方主義式的觀看所造成的自我否認情結之後,這個現實身分和策展策略具題的呈現在展覽的結果之上:「圓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對話模式和藝術書寫經驗;這個經驗是奠定在「亞洲」和「女性」兩個雙重陰性的基礎之上。在這樣的複數陰性書寫之中,地方性和全球經驗直接連結;歷史得以被放諸在私密的情感之中,使我們得以窺看歷史的真貌;而藝術則成為歷史、傷痛、想像、個人、敘述之間的黏著劑。透過這個黏著過程,我們發現了記錄和聆聽敘述本身所能產生的力量,以及透過多元敘述所交織而成的討論,遠勝過單一父親的教誨。

波克隆.阿納丁 《無題(居處)-你看起來好多了》 數位輸出 2012
下道基行 torii》(局部) 複合媒材 2006-2012
李正祿 《全球地方化景點》(Glocal Site C Print 每張30*40公分 2006-2012


展覽作為奇觀/回應荒謬的現實

  在光州雙年展的展出作品本身,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作品。在特地為雙年展而搭建的展覽館之外,阿根廷藝術家利可利特.提拉凡尼哈(Rirkrit Tiravanija)的作品《無題2012(我們至少應該再嘗試想像未來一遍)(記念Julius Koller)》(Untitled 2012)在主展館前面,透過擺設14個鏡面不銹鋼材質的乒乓球桌成為了全場的焦點。藝術家表示,透過民眾在桌上對乒乓球運動的實際參與,象徵了被冷戰結構所分割的南北韓。聞名國際的南韓建築家兼藝術家徐道濩(Do Ho Suh)在本屆雙年展則是提出了《在此之間飯店》(In Between Hotel)一作,將一輛小貨車改造成可供民眾住宿用的飯店,每晚停泊在光州城內的不同角落。在主展館內,作品並沒有特別偏重哪種特定媒材。包括繪畫、裝置、攝影、文件、錄像等媒材在內的作品,以量化統計來說,數量跟所佔空間皆很平均。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法依夏爾.巴格利薛(Fayçal Baghriche)以特殊的手法來介入一個獨特的文本,1977年由導演穆斯塔法.阿卡德(Moustapha Akkad)所拍攝的伊斯蘭教史詩電影《聖諭》(The Massenge)總共拍攝兩個版本,一個版本使用阿拉伯世界的演員以阿拉伯語演出,另一個版本則以美國演員以英語演出,但兩個版本的分鏡、表演、乃至道具細節階如出一轍。法依夏爾將這兩個版本天衣無縫的剪接成他的作品:語言跟演員如同夢境般的自由轉換跳躍,創造了一個豐富的辯證空間。中國藝術家陳邵雄、南韓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k)以及日本藝術家小澤剛(Tsuyoshi Ozawa),則是放棄各自的高知名度背景來實踐合作的精神。他們組織了一個藝術團體「西京人」(Xijing Men)來呈現一個虛擬國度:「西京國」。在展場中,三位藝術家透過了各類的媒材來昭告天下入境「西京國」的條件,藉此暗諷亞洲社會及現代國家的荒謬。菲律賓藝術家波克隆.阿納丁(Poklong Anading)則是採取現地創作的策略。他在光州駐村期間,先取得在大仁市場(Daein Market)活動的中年婦女的信任,接著藝術家使用他過去計劃所設計出來的圖案來替這些婦女進行指甲彩繪活動。這組攝影作品《無題(居處)-你看起來好多了》(UntitledDwelling- You Look Better)也揭示了一個現實:這些婦女在嫁為人妻之後,再也沒有注意過、或彩繪過她們的指甲。

葉博欽.梅帝別可夫 《古佳泰(阿富汗時尚與興都庫什的四季)》(GuljataiAfghan Fashion and Season Gindukush)) 複合媒材 2012 「古佳泰」是蘇聯時期一部電影的女主角名

涂維政 《城市的影像多寶閣:字花台-光州》 複合媒材2012


收集影像/影像機器

  曾經在台灣鳳甲美術館展出,由下道基行(Motoyuki Shitamichi)所創作的《torii》,呈現出日本在戰敗後,留在海外各處的鳥居被任憑荒廢或是移作他用,位於台中和金瓜石的鳥居殘跡也因此在光州雙年展中呈現出來。南韓藝術家李正祿(Jeonglok Lee)同樣以攝影作為媒介來進行田調式的影像採集任務。光州出身的李正祿踏查了當初在70年代軍事獨裁政權時期所建造的樣板農舍,然而這些樣板農舍卻在民主化之後的今日,透過家家戶戶的需求、創意和個性,呈現了性格和外觀各異的樣貌。哈薩克藝術家葉博欽.梅帝別可夫(Yerbossyn Meldibekov)則是同時使用了裝置和紀實攝影的手法,來呈現了阿富汗女性在蘇聯統治時期及其前後的穿著、生活和精神狀態上的改變,正好和李正祿的歷史敘事進展軌跡成了一個極大的對比。阿富汗的女性穿著和生活,是一段從解放、個體性,邁向極體制約的歷史過程。本屆雙年展唯一一位台灣藝術家,涂維政的作品《城市的影像多寶閣:字花台-光州》則是在展場現場廣受當地參觀民眾的喜愛,除了「影像機器」本身所散發出來的視覺魅力之外,該作品成功之處在於涂維政選擇了一個謙卑卻深入的態度,切入「光州事件」的核心。歷史事件的暴力和大敘述(great narrative)被去除,留下來當事人的敘述及面孔,以身為人類的事實及其人性光輝,被精心的「收藏」在涂維政的「多寶閣」之內。

  而本屆最特別的「藝術家」,莫過於高齡86歲,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的藝術史學教授詹姆士.卡契爾(James Cahill)。透過策展人盧迎華的邀約,他把長期累積下來,一系列針對中國古典繪畫,具備獨到見解的教材,轉化為在展場展出的作品,呈現出以西方個體性概念來分析東亞傳統的可能性。另一個獨特的例子,則是巴基斯坦藝術家拉希德.阿拉因(Rasheed Araeen)展出了他自1987年開始創辦的刊物《第三文件》(Third Text)。該刊物邀請「非白人」作者,企圖以第三世界的觀點對藝術及文化進行諸多批判。在光州雙年展現場展出了歷年來近百期的雜誌,展現了拉希德20多年來在對抗歐洲主流文化宰制上的文字和出版耕耘。

  在錄像藝術及電影方面,本屆出現不少出色作品。中國導演呂樂較不為人知的早期作品《小說》在雙年展中被再度放映,該電影的影像在文學教授的研討會和一對久未重逢的戀人間來回穿插,在強烈的後現代敘事手法及地域風格間遊蕩。南韓作品《世界末日》(EL FIN DEL MUNDO),由文敬媛(Moon Kyungwon)和全浚皓(Jeon Joonho)所創作,透過高超的電影技術呈現出迷人的超現實氣氛。埃及藝術家輝爾.夏奇(Wael Shawky)透過大規模的人力動員,在沙漠中複製重現近代史場景,影像本身即呈現出強烈的辯證性。而西巴爾幹複雜又壓抑的民族處境,則在賽拉.卡梅瑞奇(Sejla Kameric)的電影作品,《1395個沒有紅色的日子》(1395 Days Without Red)中呈現出來。

詹姆士.卡契爾 《純粹飄渺的觀點:視覺化早期中國風景畫》(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錄像 半小時*39 2011
拉希德.阿拉因 《光州閱讀室》(The Reading Room, Gwangju 文件裝置 2012
文敬媛、全浚皓 《世界末日》 HD畫質雙頻道錄像 13’45” 2012/10/5


困境和尾聲

  整體來說,本屆光州雙年展的作品多數十分出色。然而主展館本身長期被詬病展場缺乏特色,甚至有類似世貿或藝術博覽會的空間特質(但這問題每屆皆有透過尋求其他衛星空間來減緩,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認定本屆在無覺寺的展覽空間最為出色)。除此之外,本屆雙年展有許多互動或參與性的作品,但是卻在預展結束之後封閉許多原本可以提供觀眾進入的作品空間。而在平日參觀時,許多需要多人參與的作品也因為參觀人數不足而乏人問津。作品在預展結束之後被許多不同規格的圍籬、標線所圍困,造成嚴重的視覺干擾。這些問題都凸顯了展覽管理層面仍待改進,而且也暴露了管理單位嘗試區隔「專業觀眾」和「一般觀眾」的企圖,幾乎抹除了許多藝術家和策展人的重要意圖。對於論述亞洲、和創造亞洲新敘述的嘗試,最後卻在傳統東亞式的工作倫理(區分觀眾階級、以保守的管理手法企圖掌控展覽現場)中擱淺。

  然而,2012年的光州雙年展在論述生產和策展方法學上的成就仍舊是無與倫比的。「圓桌」並不打算透過西方理論的引介來創造出西方品牌式/明星化策展理論(策展人)的平行複製,但「圓桌」也從未想要創造另外一個參雜著國族主義的父權式亞洲論述來與之對抗。相反的,「圓桌」採取完全不同的路徑來達到一個多元對話的結構體。「圓桌」利用了亞洲、乃至於全球各地域的歷史經驗和個人故事來建構一個得以對話的實體,展覽的理論建構權力被解放至每個作品之中,成為了一種由下而上的集體聲響。「圓桌」的企圖正是要透過這種真正民主式的藝術書寫模式,才得以釐清。即便實施於現場,落實於現實時仍有諸多需要改善之處。我們卻無法否認,2012光州雙年展「圓桌」,已經替下個世代的策展方法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呂樂 《小說》 電影 84分鐘 1999
輝爾.夏奇 Telematch Sadat 錄像 10分鐘 2007

賽拉.卡梅瑞奇 1395個沒有紅色的日子》 HD畫質錄像 63分鐘 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