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南國.國南」- 再次成為歷史中的觀看者

Writer's note: 本文為2012年時替「南國.國南- 台越藝術家交流計畫」撰寫之展覽論述。在這次計劃結束之後,才發現在多數情況下,論述的撰寫並無太多的意義。

*****

「南國.國南」- 再次成為歷史中的觀看者

文/高森信男

南國

「南方」如何成為文化中被觀看的角色,將會是本次台越交換計畫的核心議題。在這次計畫中刻意把藝術家創作的場景選在台越兩國的南都-胡志明市及台南,來企圖建構「南國的南方文化」來引起藝術家的討論。

「南方」在以亞洲體系為主的史觀中,佔據了重要的邊陲位置。這個位置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角色的不對等狀態。從中國及日本的南侵一直到當代的全球代工市場結構,南方一直是資源和人力的樞紐。然而從文化競爭的角度來看,從中華文化的小天朝到西化日本的殖民地異國情調,南方在亞洲史的大論述中,一直是一個(或多個)靜默、且被觀看的實體。胡志明市及台南做為本次計畫的執行場域,他們各自代表了一種逝去風華之後,可被觀看的情調。也共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地理學觀點-「南國之南」。

這種針對「南方」的特定觀看可以解釋為是薩依德(E. Said)所講述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亞洲翻版。在東亞的歷史結構中,以中國為主的歷史觀點排除了中國作為「中心」以外的可能性。在這個文化脈絡之下,越南成為了「南國」而台灣僅能算是化外之地。日本在繼承了中國的天朝及歐洲的殖民觀點後,更是把包括台灣及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地區,視作帝國未來富繞的基礎,誇大了「南國」的戰略重要性及物產產量,但是在這誇大的過程中,又同時貶損了東南亞地區的文化。本土文化被轉譯為野蠻及未開化的象徵,同樣的模式也被殖民越南的法國所運用。在戰後,台灣及越南兩地都被捲入冷戰時期的代理戰爭之中,成為第一及第二世界眼中,遙遠的熱帶前線。在冷戰秩序瓦解之後,即便台灣及越南兩國在全球經濟市場上表現突飛猛進,兩個文化圈在全球的文化版圖中依舊位居邊陲。

台越兩國的關係雖然在經濟上如膠似漆,大批的台灣資金在近年投入越南的市場中運作。也出於地理上的鄰近性,產生了大量的跨國婚姻,台灣社會即將必須接納第五大族群「新移民」的存在。(根據台灣內政部2006年的統計,台灣有104,807位越籍人士,多數為勞工。而同年又有10,173人從越籍歸化為台籍,佔當年歸化台籍人口的85%,多數規劃人士原為越籍配偶。同年,越裔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佔當年台灣新生兒人數約3~5%。另外,根據2011年的數據,當年約有超過6萬名台商於越南居住。根據越南政府統計,從1988年至2011年,11.65%的外資來自台灣,台灣成為越南最大外資來源,台商多數投資集中在南越地區。)然而在文化上對彼此的認識,卻是非常粗糙且不足的。以台灣的教育建構來說,傳統上仍以中國歷史文化為準,參雜了些許的日本素材。之後就直接跳過了亞洲的其他地區,甚至跳過了地理上和台灣極端親近的菲律賓、越南及韓國,轉而嘗試橋接歐美的文本。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上,台灣的主流價值以是否可進入歐美體系作為認定標準。然而這樣的嘗試在現階段註定是徒然的,台灣缺乏對於西方基礎文化,包括宗教及歷史方面的認知,台灣也缺乏作為一個「異國」所該擁有的豐富異國情調。

「南國」這組漢字包含了「南」及「國」這兩個字。當「南方」在殖民時代擔任的異國殖民地及在冷戰時代擔任的代理國角色結束之後。我們勢必要去面對這個「國」。在這邊「國」並非單純的政治實體或是國族想像體。反而是在後殖民及後冷戰時代的地方文化體,勢必要重新追尋的主體化過程。這個追尋的過程會遇到許多的障礙,包括斷裂的歷史以及多元的觀看經驗。台灣及越南的藝術史建構都必須透過不同的他者之間反覆的抗爭及重疊來慢慢堆砌。只要我們不要在當代被強勢的跨國文化所迷惑(透過商業文化所重新包裝的歐美文化),這種建構的過程是有機會生產出獨特的,以多元歷史經驗所導出的當代藝術。

(圖片題供:盧彥中)


國南

在本次計劃的設計過程中,最有趣的經驗是讓交流的過程發生於邊陲國家的邊陲城市中。台南原本是台灣歷史的古都。上面層疊了從荷蘭人、中國移民到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然而在清末至日治時代,隨著政治核心的轉移,即便台南累積了一定厚度的歷史及文化,台南在台灣二十世紀現代化的過程中被快速的邊緣化。但也因為這樣的邊緣化,讓台南保存了不同的行動觀點。以台南為首的台灣南部,持續的在政治上發出和台灣北部主流觀點不同的價值觀。台南市民自發的進行古厝的保存及再利用。此外大批的年輕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家放棄了高房價及生活費的台北,近年正重新在台南建構一個新興的網絡。

胡志明市則是另外一個被邊陲化的經驗。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胡志明市更像是台北的發展過程。透過法國殖民者的介入,將原本的邊陲城市發展成為越南現代化的樞紐(Vo,2011),這樣的核心地位一直延續到了1975年南越滅國為止。從此之後,南越雖然在越南近年的經濟起飛重新扮演著要角。但是來自南越的政治觀念、甚至生活態度,依舊在以河內為主的政治核心來看,令人感到刺眼。而這樣的政治邊陲區位,也讓胡志明市發展出越南最耀眼的當代藝術網絡。因此台南和胡志明市雖然因為各自的歷史境遇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邊陲狀態,但是這樣的邊陲也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自由度,讓藝術得以自由的滋長,不受商業市場或主流學閥的影響。

我們期待透過這次的交流計劃,可以在邊陲中的邊陲,共同創造出新的核心價值。斷裂的史觀需要多元的交流來補齊。而混雜不明的多元文化元素則需要密切的交流來澄清。在這次的交流計劃中,年輕的藝術家們將被迫要交換他們的文化及歷史記憶。他們將被迫在陌生的地景及文本中閱讀到自身的經驗。我們相信這樣的交流經驗對於越南和台灣、乃至於全亞洲的文化發展都是重要的一個實驗。參與這次計劃的12位台越藝術家來自攝影、錄像、建築、表演、記錄片、繪畫等各種領域。期盼本計劃除了是跨文化的討論,也能成為跨媒材的創作實驗。藝術家將被迫要從身體、空間及影像等面向重新面對陌生又熟悉的環境。這次計劃將產出的六個作品,將會成為這次文化交換及建構經驗的載體。我們希望這次的作品能帶給兩國觀眾一定層度的啟發,此外也希望交換創作的細節過程可以被整理記錄下來,成為未來亞洲地區當代藝術交流建構的新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